云迹科技主要做两件事:一是提供机器人及功能套件,二是开发AI数字化系统。像酒店里常见的UP系列机器人,采用模块化设计,换个上仓就能从送外卖切换到消毒、售货模式;还有性价比高的“格格”系列,自2021年推出市场后,在2022年、2023年、2024年三年共卖了11461台。这些都是它的核心硬件产品。
为了让机器人“聪明”起来,云迹有自己的技术壁垒。自主研发的YJ-ROS操作系统,能让机器人自己导航、避开障碍物,还有YJ-AIoT组件,能打通电梯、门禁这些设备,让机器人在酒店里畅行无阻,这比只能按固定程序干活的传统机器人灵活多了。
支涛创立云迹科技后,遇到最大的困难是商业化。起初,五星级酒店的负责人很难接受机器人进入服务体系,因为,他们认为机器对人的服务是冰冷的。
但是,十年过去,这家公司的机器人已经进入全国329个地级市,服务超过3.4万家酒店和150家医院。2024年,它的日均在线机器人数量超过27000台,一年完成的送物和配送任务超过五亿次,服务人数超过2.3亿人次,位居全球第一。
云迹科技的复合多态机器人—UP系列 图源云迹科技官网
话说回来,那些在深夜里默默穿梭的机器,不只是设备,而是云迹科技最有力的商业证明。
云迹科技靠着一个垂直的酒店场景切入,在中国智能服务机器人市场中占据领先位置。根据公开数据,它在酒店场景中的市场份额接近14%,位居全国第一。根据招股书披露,2024年云迹科技实现营收2.4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超过六成,三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3%。
不过,这个看起来光鲜的增长背后,依然是一个典型的硬件公司困境。虽然毛利率在逐年提升,从2022年的24%增长到2024年的43%,但公司仍在亏损。过去三年累计净亏损超过八亿元,经调整净亏损由2022年的2.34亿元收窄至2024年的0.28亿元。
云迹科技多场景收入和年份营收图(2022年~2024年),单位:千元 数据源于云迹科技招股书
面对残酷的市场,云迹科技在价格上想办法,让硬件产品的价格快速下降,例如“润”系列机器人的平均售价从两年前的两万多元降至现在的一万出头,2023年新推出的“UP”系列也从五万元降至两万多元。公司希望通过薄利多销来扩大市场,但成本压力与服务运维支出仍然高企。
只是,资本市场往往更在乎一家公司的营收结构。对于云迹科技而言,它的优势也是劣势,因为,它的营收中有超过八成来自酒店场景。换句话说,它几乎把所有筹码都押在一个行业的变化上。当酒店业进入“降本提效”的周期,这种依赖就显得格外脆弱。
云迹科技正在试图改变这一点。除了继续卖机器人,它开始推出“机器人+系统+运维”的综合服务,希望从一次性设备销售转向持续性的服务收入。公司也在尝试让机器人进入医院、写字楼、住宅社区等新场景,但目前这些业务的占比仍然有限。
云迹能在香港上市拥有一个政策窗口期。它属于联交所认定的“特专科技公司”,就算没达到传统的盈利要求也能上市,但这类企业有技术迭代、市场需求波动的估值风险。它计划把募集的钱主要用在研发上,还打算拓展日本、东南亚这些海外市场,剩下的补充营运资金。
总的来看,这是一家典型的“技术先行但商业模式未定”的公司。它的机器人已经跑遍全国,但需要找到更稳定的利润来源。对资本市场来说,云迹科技的上市是一场关于“服务自动化能否成为新基建”的公开实验;对整个行业来说,它代表着一个拐点——当机器人开始承担越来越多的基础劳动,人类的服务业体系将如何被重新定义。
早年,她认准技术必须落地到具体场景。从办公室到酒店走廊,每一台机器人都经历反复调试,每一次失败都用来优化方案。
云迹科技管理团队上市敲钟,支涛站在图片右边 图源云迹科技官网
云迹团队有一个特点:不瞎折腾。2014年至2024年,云迹科技完成八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腾讯、联想等大厂,每一笔钱都花在刀刃上。C轮融资后,团队将资金投入“格格”系列产能提升和YJ-ROS系统优化。2022年至2024年,“格格”售出共8061台。机器人在过去三年总售出18115台。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5年5月31日,云迹科技机器人覆盖34000多家酒店和150多家医院,市场份额在中国酒店服务智能体领域达到13.9%。上市提供研发资金,让品牌和市场渠道获得优势。
支涛也懂得留住人才,最直接的纽带是长期股权激励。2020年启动员工持股计划,到2025年修订后,77位核心成员获得437.6万股奖励。更深层次的吸引力来自技术优先的信任文化。作为出身于AI与机器人研究领域的创始人,支涛懂得技术人才的核心诉求——不被短期KPI裹挟,有足够空间打磨技术。
招股书披露的研发投入数据印证了这一点:2022-2024年研发开支分别为6.78亿元、6.94亿元、5.74亿元,占同期营收的42.0%、47.8%、23.4%,即便在2023年公司调整产品策略、收入短期波动时,研发投入仍未缩减。
她不主张“为了技术而技术”,而是让人才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成就感与成长。早期研发“润”系列机器人时,她让技术团队直接驻场酒店,跟着服务员记录送物流程、观察客人需求,最终确定“机器人需支持‘无接触送餐’‘电梯自主呼梯’”等核心功能。这种“从场景中来、到场景中去”的研发模式,让技术人才既能看到自己的成果被大规模应用,也能在实战中提升“技术适配业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