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高地到价值高地
北杨人工智能创新小镇,一条华发路横贯东西,串联起历史和未来。
路东,黄道婆纪念公园静立,见证着700多年前纺织技术革新者推动棉纺织业发展,影响后世;这一头,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兴起,科技企业与人才聚集,延续着这片土地敢为人先、勇于突破的精神。
在徐汇区副区长陈勇看来:“政府提供空间与政策支持,市场资本负责资金注入与商业化路径开拓,双轮驱动,共同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科技本身则不断抛出新的挑战和机遇,持续拉动整个系统向前演进。”
坐落于小镇核心的上海创智学院,就是机制革新的样本。楼内一个个实验室,承接着一个个被孵化的项目。在国家相关部委和上海市支持下,学院已建成万P级算力平台与10PB级数据中台;徐汇区也推出包括首年免租办公场地与人才公寓等在内的一揽子政策,降低创新门槛。
各方力量,确保这些前沿技术能第一时间转化,沿着清晰的路径化作产业价值。一年来,上海创智学院已签约50余家行业龙头及独角兽企业,累计获企业捐赠与资助达5亿元;孵化师生创业企业10家,吸引社会资本近5亿元;举办创业活动20场,促成50场与大企业对接合作。
2024级博士生叶宇翔所创办的“万物灵犀”,就是政策获益者之一。出于兴趣,他和团队打造了“有灵魂”的机器人智能体,希望搭载各类IP角色,满足人们深层次的情感陪伴需求。短短一年间,他与导师共同孵化了3家AI创业公司,第4家即将落地。
应用层面,企业也得以迅速对接真实场景与需求。如,专注能源大模型的达卯智能,在模速空间牵线下与西岸集团合作,参与建设区域能源大模型示范应用场景,将其技术落地于虚拟电厂等项目。又如,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发布“风乌”气象大模型后,创业者张伟捕捉商机,成立相风科技并入驻模速空间,企业不仅获得算力支持与补贴申请指导,降低研发成本,也对接核电等潜在场景,获得市、区级路演机会,极大加速了产品与市场的连接。
诸如此类“低成本、高密度”的创新环境让初创企业敢于试错、专于突破。“对微小创新的珍视和有效整合,把点滴水珠汇聚成有动能、有能量的水流。”陈勇这样作比,最终把技术高地进一步塑造为价值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