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Apple在发布iPhone 17 Pro时宣称,新增的iPhone Air让Pro系列的“性能与功能提升至全新高度”。
在过去的一周里,我对iPhone 17 Pro与iPhone 17 Pro Max进行了全方位测试,以了解Apple将极限推向了何处。
外观设计
Apple表示,iPhone 17 Pro采用“一体式铝合金机身”,材质为“轻量级航空级7000系列铝合金”。这并非Apple首次将iPhone描述为一体式铝合金机身——这一定义最早出现在iPhone 6。乍一看,新的铝合金一体式设计似乎并没有太大变化。
但实际上,iPhone 17 Pro的一体式机身手感极佳。与iPhone 16 Pro相比,iPhone 17 Pro更加无缝,整体感更强,而不是由钛合金或不锈钢边框拼接而成的多部件组合。我本不指望会有显著差异,但前后弧度的改进让iPhone 17 Pro握持感更为舒适。
不过,iPhone 17 Pro的设计并未止步于保守。一体式铝合金外壳固然惊艳,但还有一些极具争议的改动。可以说,这是近年来最具争议的iPhone设计。尤其是背面的双色设计,引发了大量讨论。之所以采用这种设计,是因为玻璃切口用于无线充电。我更希望整体保持一致性;切口显得别扭,破坏了一体式机身的连贯感。
型号 | 厚度/深度 | 重量 |
---|---|---|
iPhone 16e | 7.80 mm | 167 g |
iPhone 16 | 7.80 mm | 170 g |
iPhone 16 Plus | 7.80 mm | 199 g |
iPhone 16 Pro | 8.25 mm | 199 g |
iPhone 16 Pro Max | 8.25 mm | 227 g |
iPhone 17 | 7.95 mm | 177 g |
iPhone 17 Pro | 8.75 mm | 206 g |
iPhone 17 Pro Max | 8.75 mm | 233 g |
iPhone Air | 5.64 mm | 165 g |
iPhone 17 Pro另一项极具争议的设计是背部的“平台”。Apple称平台设计为内部组件(包括更大电池)提供了额外空间。
iPhone 16 Pro vs iPhone 17 Pro相机凸起已成过去,平台现在成了我的好伙伴。
我认为平台本身并无大碍,甚至在视觉上比相机凸起更好,因为它让机背更为统一。相机凸起让人感觉Apple在尴尬地“承认”它的存在,却又失败。平台则是iPhone 17 Pro设计中大胆而直接的元素。
简而言之,得益于铝合金一体式机身,iPhone 17 Pro手感比iPhone 16 Pro更佳。但如果单纯从“只看不摸”的视觉角度来看,它相较于iPhone 16 Pro反而是一次倒退。正如Apple在上周的发布会上所说,引入iPhone Air让iPhone 17 Pro能够攀登到新的高度。
在很多方面,iPhone 17 Pro已经有点像Apple Watch Ultra工业感十足,功能优先于外观。虽然这种独特设计伴随了一些妥协,但它为后文的各项表现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