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2025网易未来大会在杭州举行,主题为“以智能·见未来”。本次大会由网易公司主办,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杭州市数字经济局)、杭州市商务局、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指导。
本届大会将作为“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的组成部分之一,聚焦人工智能各领域的发展,探索未来趋势。大会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等院士领衔,汇聚具身智能领域泰斗、顶尖AI创业先锋、知名投资人及产业翘楚。与会嘉宾将共同探讨大模型、具身智能、AI Agent等前沿技术突破与商业落地,在思想碰撞中捕捉全新的时代机遇。
在大会中,Rokid联合创始人、副总裁蔡国祥先生进行了题目为《AI眼镜开启眼镜行业全球升级》主题演讲,深入探讨了AI眼镜的行业背景、产品定义、核心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
蔡国祥先生表示,AI眼镜作为一款真正的AI原生硬件,其核心价值在于成为AI时代的最佳交互载体,因为它能最自然地融合人类的视觉、听觉等天然交互器官,实现”人机交互的革命”。他认为,真正能走向大众的AI眼镜必须满足三个关键条件:外观要接近普通眼镜,避免社交尴尬;重量需控制在50克左右,确保全天候佩戴舒适;必须具备”能看、能听、能理解”的AI能力,通过大模型实现对物理世界的准确理解与反馈。
蔡国祥先生以RokidGlasses为例,拆解了AI眼镜的几个基本前提:
首先需要是一个好看、可以全天候佩戴,近视人群友好的眼镜;其次,它还需要是“好耳机、好相机,提供定向音频与拍摄功能。虽然眼镜摄像头与手机摄像头相比在很多性能上还有差距,但它的定位不是拍大片,而是方便我在实时快速抓拍记录,解放双手。再次,它还需要是一个好助手,融合多模型支持的AI服务,如提词器——演讲稿就在眼镜里呈现;实时翻译、导航与支付等。只需要看向支付宝直接说“扫码付款多少钱”,再说第二句“确认支付”就完成了,且其中的声纹识别可以来保证用户的信息和安全。
蔡国祥先生也提到,现阶段AI眼镜行业的技术还存在瓶颈,有很多的天花板待突破。目前全球有超过26亿的近视人群,蔡国祥先生希望未来可以更好地服务他们,并预测未来3-5年,全球将有1亿人从传统眼镜升级到AI眼镜;未来10年,全球将有超过10亿人每天佩戴AI眼镜。AI眼镜将与手机协同成为主要交互工具,更可能取代手机,实现人机交互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天牛)
以下是蔡国祥先生的演讲实录:
蔡国祥:各位朋友,下午好,我是来自Rokid乐奇的蔡国祥,今天与大家聊一聊今年非常火的AI眼镜。
眼镜是一个诞生非常古老的行业,到现在已经有七八百年的时间,从去年到今年整个AI眼镜产品的兴起,在全球范围内无论是面向眼镜从业产业,还是面向普通消费者,都已经开启了一场眼镜的全球化升级。
首先探讨的话题,什么是AI眼镜?从字面意思很简单,就是具备AI能力的眼镜,这是大部分人的通常理解,但我们觉得AI眼镜现在还是行业早期,有非常多不同的形态,从去年的百镜大战,到今年的千镜大战,市场上又推出各种不同的产品,从产品适应市场的角度来讲,有几点是未来真正走向大众化、市场化、规模化的AI眼镜应具备的几点。
1、外观。
真正能大众普及的AI眼镜一定要尽量地接近普通眼镜,不能说我一看外观就很奇怪,让别人有察觉,自己戴了也会觉得社恐。
2、重量
重量一定要支持用户全天候佩戴,不可太重,现在行业有很多产品的市场反馈和验证,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个门槛,50克会是大家认为的眼镜能被大家接受,能长时间佩戴的门槛,最早是Meta与Ray-ban的AI眼镜的50克,现在基本以这个克重为门槛来进行产品的定位。如果这个产品过重,用户就无法全天候佩戴,这个产品后面很多的场景是无法发生,故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3、与能力相关
AI眼镜一定要具备AI能力,AI能力主要是三点:能看、能听、能理解
能看,它能够看到和理解这个世界,同时也能够听这个世界发生的声音,包括佩戴者的语音沟通的声音。能理解,它背后要对接各种大模型,基础大模型、视觉大模型以及各种垂直领域大模型,能对物理世界各行各业有准确的理解,能给到用户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