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汽车故障有何特点?
自动驾驶系统工作的核心依赖是感知、定位、决策与执行四个环节。感知依靠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多种传感器把外界转化为数字信号;定位依靠高精度GNSS、惯导、实时差分或高精地图把车辆精确放到世界坐标系中;决策层把感知和定位信息变成可执行的轨迹或控制指令;执行则是车身控制器、制动与转向系统把指令变为动作。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车辆表现异常,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安全风险。不同于传统零部件问题,软件与数据问题常常与场景依赖、概率事件和时序相关,难以通过简单的静态检验发现和复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召回时,不仅要告知“哪里坏了”,还要说明“在什么条件下会坏、坏的概率多高、怎么修复才稳定”。
自动驾驶系统特别依赖海量数据与在线更新机制。很多厂商会通过OTA(空中下载)来推送算法改进、地图更新或安全补丁,这本来是提升系统能力和修复问题的便利手段。但OTA也可能会带来了新的风险,一次不充分测试的更新可能在特定环境中引入新的故障;一次地图数据更新可能忽略局部施工信息导致导航在该区域异常;算法调整在某些边缘场景下可能放大误判概率。这些风险不像传统零部件故障那样可见和稳定,不少问题需要依赖车辆运行日志、传感器原始数据和仿真复现来定位原因。因此,自动驾驶时代的召回不仅是把车召回去修,更是把一套复杂的软硬件与数据闭环拉回来做技术验证与根因分析。
软件缺陷的根源可能在整车厂,也可能在供应链的某个软件模块、第三方地图服务或云端平台。自动驾驶功能往往是多个公司合作的结果,这让“哪个环节出问题”变得不那么清晰。传统的零部件召回通常会有明确的责任主体,而自动驾驶相关的问题需要更细致的调查和更明确的数据共享规则,才能判断是厂家、供应商还是服务商负责修复与后续补偿。对于自动驾驶的召回,应更加透明和精确,一定要明确是什么场景触发问题?多大概率会发生?是否存在数据可供第三方审查?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公众对自动驾驶的信任。
召回标准与如何辨别召回性质
召回通常会基于对产品安全与合规风险的评估,当缺陷可能导致安全风险,或者对环境造成危害时,就会触发召回程序。《汽车产品召回编号规则与编号应用》(GB/T 39061-2020)就对汽车召回提出了明确要求,并于2021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
汽车召回一定要明确召回编号、信息公开和档案留存,以便监督与查询。辨别一次召回是企业主动还是被动(监管介入或外部调查触发),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核查。规范且完整的召回公告一般会说明召回类型、缺陷类别、受影响产品范围、缺陷成因和拟采取的整改措施。如果公告中明确写到是经企业自查并主动备案,这通常属于主动召回;如果公告中有“责令召回”“经调查认定”等字样,或是在媒体报道、第三方检测后才发布召回通知,则更可能属于被动召回。
统一的召回编号体系可以帮助追溯,一目了然地显示召回发布年份、产品类型和召回类别等信息。《汽车产品召回编号规则与编号应用》(GB/T 39061-2020)规定,汽车产品召回编号结构由缺陷类别(S/E)、年代标识(4位年份)、产品类型(M/T/C/E)、顺序号(4位流水号)和召回类型(V/I/O)五部分组成,适用于召回活动的标识与数据追溯。其中缺陷类别为S(安全缺陷)、E(环保缺陷);召回类型则为V(主动召回)、I(受调查影响召回)、O(责令召回)。消费者可以通过车辆识别代号(VIN)在主管部门或厂商的召回平台上核实是否在受影响范围内,并查看公告中对风险场景的技术说明。
针对自动驾驶,召回公告的技术细节尤为关键。召回公告应该明确指出到底是软件算法问题、传感器硬件故障、系统集成失误还是地图与定位数据错误,并给出触发缺陷的典型场景与再现条件。这些信息不仅能让技术社区评估问题的严重性,也能帮助第三方专家和监管机构判断厂商提出的修复方案是否充分。若公告只是笼统地描述“系统存在异常”而没有技术细节或修复验证方案,就可能存在信息披露不足的情况,消费者和监管方应提出进一步的技术问询。
判断召回修复是否到位需要依赖可验证的修复流程。对于硬件问题,替换部件后通常可以通过工厂检测或道路测试验证修复效果;对于软件或算法问题,厂商应提供充分的测试覆盖说明、仿真复现数据与线上灰度发布策略,并说明补丁的回滚方案和观察期数据。如果修复仅依赖一次性OTA且没有后续的运行监测与回溯数据,这种“修复”可能并不牢靠。监管机构和第三方认证机构应要求厂商在召回修复后提供一定周期内的运行数据,证明缺陷在代表性场景下已得到有效消除。
自动驾驶时代常见的召回原因
自动驾驶时代召回的原因大体可以分为几个范畴,每一类都带有不同的技术调查难度与修复方法。软件层面的缺陷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新增问题,这包括感知模型在特定环境下的误检或漏检、决策策略在复杂交通场景下的错误判断、以及中间件或控制器的软件异常。感知问题往往与训练数据分布有关,如果训练数据中缺乏某类场景或标注不一致,模型在真实道路遇到类似场景时就可能失败。定位与地图数据的问题也很常见,高精地图数据错误、道路施工信息滞后或定位解算异常都可能导致路径规划偏离或决策混乱。数据与服务接口的问题有时发生在云端,如第三方地图服务在更新后改变了接口字段,导致车端解析出错,或者云端推送的参数在特定条件下触发了控制逻辑异常。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就是供应链软件组件和中间件的兼容性问题。整车厂可能把感知算法、自动驾驶控制器与车身执行单元分包给不同厂商,如果接口定义不够严格或测试覆盖不到位,集成后的表现可能在边缘场景下出现问题。网络安全与数据完整性问题也可能触发召回,遭受攻击或数据被篡改会产生严重后果,因此安全补丁和补救措施往往也会以召回或补丁公告的形式发布。
为了明确故障愿意,往往需要查阅车辆黑匣子(行驶数据记录器)与传感器原始数据,结合仿真平台进行场景复现。这也意味着,厂商和监管机构需要构建强大的日志采集、加密存储与共享机制,确保在出现问题时能迅速获取必需的数据进行根因分析。没有数据支持,很多“间歇性故障”就无法准确定位,从而难以给出可靠的修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