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感器领域,禾赛科技展出ETX(全球首款800线超远测距激光雷达)与FTX(纯固态补盲雷达);速腾聚创则推出全球首款1080线激光雷达EM4,以及首款量产固态激光雷达E1,其RoboSense EM数字化平台已实现全线量产交付,最高可定制2160线。这些高性能激光雷达已成为多款主流新能源车型高阶智驾方案的核心感知部件,助力中国智能驾驶系统整体输出。
黑芝麻智能则展示了两款主力产品:华山二号A1000Pro芯片已实现量产,应用于L2++至L3级自动驾驶系统;首次公开亮相的武当V10则定位下一代中央计算平台芯片,集成AI算力与功能安全冗余,目前已获东风等车企定点,预计2025年量产。爱芯元智首度展出联手行业领先的AI视觉感知技术公司STRADVISION打造的基于M57芯片的辅助驾驶解决方案DEMO,该方案适配全球化辅助驾驶系统开发。
这些企业代表了中国智能汽车领域最活跃的创新力量,正试图在欧洲市场复刻令全球瞩目的“中国速度”。可以说,它们已超越传统“供应商”角色,成为中国车企出海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底座”。它们共同构建起从感知、决策到执行的完整技术链,推动中国智能汽车生态系统在欧洲实现全面落地。
欧洲本土化深水区:合规、协同与生态突围战
中国智能汽车相关企业正以自信姿态从“方案提供方”转型为“生态合作者”,这一底气源于其在中国市场复杂场景中锤炼出的系统能力。然而,要在欧洲真正实现智能化软硬件的规模化落地,仅靠技术移植远远不够,还面临法规适配、数据合规与工程交付等多重挑战。这倒逼中国企业必须在欧洲建立包括数据采集、脱敏处理和模型微调在内的完整本土化合规体系。
面对上述严格限制与高门槛,中国企业已不再停留在产品 demo 展示阶段,而是积极推进技术团队、产品节点与组织中台的本地化部署。通过设立研发中心、数据中心与测试中心,并与国际顶尖Tier1供应商及主流车企开展深度合作,它们正全力推动智能驾驶技术的全球化落地。从算法、芯片、工具链到整车集成,这些企业正逐步摆脱“零部件供应商”的单一角色,转变为与主机厂深度协同、共担研发与交付责任的“出海伙伴”。
在这一背景下,多家企业在本届车展上公布了关键进展。例如,地平线正式宣布成立欧洲总部,旨在支持中国车企在出海进程中继续采用高标准、本土化的智驾方案,避免因技术体系或供应链差异导致用户体验降级。
紧随其后,卓驭科技也释放出明确的全球化信号,正式发布欧洲战略:依托新成立的德国分公司,优先深化与欧洲头部车企的合作,重点服务欧洲本土制造商及出海的中国品牌,并计划分阶段部署可扩展的高阶辅助驾驶及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覆盖L2至L4级别。预计到明年,其在欧测试车辆与场景将覆盖德国全境,公司还将持续加大算力及基础设施投入。目前卓驭已获得大众等多家欧洲车企的定点项目,初步验证其产品与商业模式的可行性。

同样不容忽视的是轻舟智航,该公司宣布将于今年第四季度在德国设立欧洲总部,核心职能包括产品研发、安全认证、测试运营等,并已启动本地团队招聘,以加速产品合规与场景适配,持续为车企与用户创造价值。轻舟智航将以欧洲为枢纽构建全球生态合作体系,与OEM、产业链伙伴及国际机构建立多模式合作,形成覆盖欧、亚、北美三大市场的创新与服务网络,致力于提供完全符合欧盟与国际最高标准的智驾解决方案。根据规划,2026年轻舟将推出基于强化学习和世界模型的VLA大模型,进一步推动自动驾驶技术迭代。
元戎启行则表示,正积极布局欧洲、日韩等重点海外市场,并践行“两条路线并行”的全球化发展策略:一方面,依托丰富的量产经验和技术成熟度,帮助smart等国内客户加速智能化产品出海;另一方面,深度服务海外与合资车企客户,提供本地化、高适配性的辅助驾驶解决方案,赋能客户拓展更广阔的市场版图。
首次参展的中科创达则携多项智能汽车突破性技术及全栈解决方案亮相,展示了其在端侧AI领域的实力同时,宣示全面进军欧洲市场的战略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