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毕马威《2025全球人工智能信任、态度与应用研究报告》、QuestMobile《2025全域AI应用市场报告》中的数据推断,全球范围内约有17亿至18亿人曾使用过AI工具,其中每天与AI相伴的用户规模达到5亿至6亿。
现实场景中,AI的身影早已无处不在。大学生做课程PPT,靠它找灵感;职场人整理会议纪要,靠它提高效率;有人打算出门旅游,打开AI说一声想去的地方、玩几天、偏好热闹还是清静,它很快就能列出旅游的路线。
图源:小红书
与此同时,AI也如同过往技术革命的演进路径一样,在消费端兴起的同时,正加速向产业端深度渗透。
贝壳财经的一项调研数据为此提供了有力佐证。今年6月,贝壳财经调研了18个行业的128家企业后发现,89.84%的受访企业已在经营环节中不同程度地引入AI技术。
这组数据的背后,是AI正掀起一场席卷中国商业领域的深刻变革。而站在这场变革前沿的,不只有大企业,更有一群被称作“AI原住民”的年轻生意人。
生意新搭子
今年6月,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中的一篇文章指出:“随着越来越多的工厂转向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技术来削减成本和控制质量,中国供应链正在变得更有吸引力。”
这种吸引力的本质,是AI在需求端与供给端搭建的“柔性链接”。
当年轻一代成为消费主力军,个性化消费日渐崛起。《数字消费者权益保护蓝皮书(2024年)》显示,35.9%的消费者对定制化产品感兴趣,且有较强意愿支付个性化功能溢价。
消费趋势的转变,催生了链接需求与供给的“中间角色”的兴起。在商业生态中,这些“中间角色”被称为小B买家,指的是小型商家或渠道商。他们的需求碎片化、小单化、个性化,既追求源头低价,更需要柔性供应链服务。
林满正是这样一个活跃在1688平台上的小B买家,她回忆了在传统采购模式中选品和找工厂的过程。
“以前,选品和找工厂的过程简直像大海捞针。很多时候找到的工厂并不能完全满足我的需求。”
而今天,当平台将AI技术深度融入采购全链路后,林满轻松了很多。
“现在AI能够自己去分析市场趋势、消费者偏好和竞品情况,为我提供选品建议。找工厂也不需要我一家一家店点开,AI能根据我的需求自动匹配合适的供应商,提供详细的工厂信息,甚至生成虚拟样品图。”
从整体经营来看,林满表示今天的AI工具已经超乎了很多人的想象,它完全具备向林满这样的创业者提供选品、设计到营销的全链条支持的能力。
在需求侧的创业者用AI链接消费者的同时,年轻的厂二代们也在用AI重塑供给。
1688商家舒凯,80后,在义乌经营一家生产沙滩巾的工厂。
过去,他的工厂依赖大批量订单和大规模生产。如今,在AI的赋能下,他的工厂利用AI设计工具实现“每日上新”,AI能快速生成上千种图案的产品,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
这种柔性供给和服务帮助他的工厂吸引了更多小红书博主、抖音团长等“轻创业”买家。在应用AI后的三个月里,舒凯工厂的销售额增长了百万以上。
这些具体的应用案例,最终汇总成了一组行业数据:过去一年,1688全年AI调用达8500万次。与此同时,AI的助力也已经有了可量化的数据反馈:AI技术推动1688平台转化率、复购率等关键指标提升20%至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