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写RGB产业路径
近日,招商证券发布研报称,2025年二季度三星电子营业利润指引同比骤降56%,LG电子营业利润指引同比下滑47%。而以海信为代表的中国品牌,正加速抢占高端市场高地,强势跻身全球高端电视前二。这一崛起的背后,是国产品牌在RGB-Mini LED技术上的系统级突破。
据了解,RGB-Mini LED技术以红、绿、蓝三原色LED独立光源替代传统白光或蓝光激发方案,从背光源头实现色彩精准直出,在媲美甚至超越QD-OLED画质表现的同时,更具价格优势与超大尺寸落地能力,为消费者提供了更高性价比的视听选择。
尽管RGB-Mini LED电视近几年才逐渐被大众熟知,但其实早在2004年,日系品牌便展示过RGB LED电视原型,却因散热设计、芯片控制及光源寿命等硬性瓶颈被迫止步量产,这一搁浅就是二十年。
在此期间,中国显示产业一直没有放弃对RGB-Mini LED技术落地的探索,以海信为代表的中国企业通过垂直整合产业链,在芯片、系统与材料三大维度实现破局。
比如,海信的RGB-Mini LED技术能直接驱动红、绿、蓝(RGB)三基色光源进行分区控光与控色。通过独立调控每种基色的发光强度,混合生成所需的亮度与丰富色彩,省去了二次色彩转换过程,真正实现了“三基色生万亿色”的效果。
而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两颗芯”:一颗是海信自研的信芯AI画质芯片H7,能让RGB三原色光的强度、时序、位置精准同步,攻克了行业长期存在的串扰难题;另一颗是全新的RGB-Mini LED背光芯片,它解决了三原色LED在发光效率、寿命、色纯上的产业化瓶颈问题。
与此同时,为了能够带来更好的色彩,海信还采用了RGB背光和液晶面板双重控光的架构,并独创了一套RGB三维控色控制系统,能实现从显示场景AI分析识别,到AI自适应控光,再到高精度控色的RGB多基色显示颜色的精准控制,进一步提升画面的观感。
此外,海信还通过优化散热方案与后端显示器件,以延长产品寿命,为用户提供更长效、更稳定的画质体验。
这一系列创新使海信率先打通了RGB-Mini LED产业化闭环,海信UX系列在2025年3月成为全球首款量产RGB-Mini LED电视,进一步奠定中国品牌的领先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在海信UX系列量产上市后,索尼邀请中国媒体前往日本东京参观其此前发布的RGB高密度LED显示系统,三星则启动了越南工厂115英寸RGB Micro LED电视的试产,并计划于年内启动销售。
索尼与三星的“先放弃、后跟进”,恰恰印证了中国技术路线的先进性与商业价值。这意味着中国不仅破解了RGB-Mini LED电视量产难题,更以海信UX等产品为标杆,在超大屏高端市场定义了“高画质、高能效、高质价比”的新标准。
体验重构:
破解大屏显示互斥困境
奥维云网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彩电市场销量达1375万台,同比增长1.8%;销售额561亿元,同比增长7.5%。其中,98英寸和100英寸产品销量分别激增57.4%和83.1%,这一增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重新爱上大屏电视,除了因为电视显示技术本身的创新外,更源于在内容端、用户端的需求升级。
一方面,高品质的影视、游戏以及AI健身课程等内容不断涌现,其卓越体验依赖大屏呈现,促使追求优质视听体验的用户回归大屏电视;另一方面,用户需求日趋多元,其社交与娱乐属性被深度挖掘,催生了全新的大屏体验和客厅文化。因此,在内容升级与需求演变的双重驱动下,电视技术持续创新迭代。
而长久以来,大屏电视领域始终被一个“不可能三角”所束缚:色彩纯度、峰值亮度与能耗效率三者难以兼得。
以量子点技术(QD-OLED/QD-Mini LED)为例,其依赖蓝光激发量子点材料二次转换色彩的原理,虽能实现较高色域,却存在固有缺陷:量子点激发过程的光效损耗导致能耗攀升,而色彩转换中的光谱溢出又易引发串色,降低色彩纯净度。